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  • 首页
  • 机构简介
  • 工作动态
  • 党史研究
  • 党史著作
  • 党史人物
  • 党史大事记
  • 党史遗址
  • 党史期刊
  • 党性教育基地
  • 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> 党史研究


    抗日战争时期的莱芜人民
    发布日期:2016-10-14 浏览次数: 信息来源: 中共莱芜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: 郭纪锋 字号:[ ] ?
      抗战全面爆发后,日军于1938 年1 月1 日侵占莱芜(后于2 月撤离莱城南下,1938 年12 月12 日再度进占),至1945 年8 月29 日逃离莱城,对莱芜进行了近7年之久的野蛮统治。在被占时期内,莱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拥军支前、参战杀敌,坚持与敌伪顽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,用生命和鲜血谱就了一曲慷慨激昂的英雄乐章。

    (一)全民动员拥军支前

    日军侵占莱城后,国民党政权迅速土崩瓦解,莱芜社会一度出现空前的混乱局面。当此民族生死存亡之际,中共莱芜党组织在莲花山高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,打响了保家卫国、救亡图存的第一枪。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莱芜人民,响应党的号召,迅速动员、组织起来,筑起了全民抗战的坚固长城。

    1938 年7 月,莱芜人民组建了全县第一个抗日群众团体——莱芜县动员民众抗敌委员会(简称动委会)。此后,根据不同职业、性别和年龄,又先后组建起三民主义青年救国团(简称青救团)、儿童救国团、妇女救国会(简称妇救会)、农民救国会(简称农救会)、职工救国会(简称职救会)、各界救国联合会(简称各救会)等一系列抗日群众团体。这些团体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,很快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。如五区1940年底有儿童团232 个、团员3500 名,农救会242 个,职工会11 个,青救会104 个,妇救会58 个。

    各抗日群众团体的建立,改变了混乱无序、一盘散沙的局面,把全县各阶层、各行业的广大人民群众都紧紧地团结在抗战的大旗下,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、能力,拥军支前,真可谓村村站岗、人人支前,犹如撒开了天罗地网。儿童救国团的团员均是8-15 岁的少年儿童,其主要任务是配合自卫团站岗放哨、盘查行人、传递情报。孩子们在街头玩耍时,只要见到形迹可疑的人便立刻上报。县青救团的儿童部长高德山,年仅15 岁,带头参加县独立营,平时积极参与部队文娱活动,战时冲锋陷阵、英勇杀敌,最后在战斗中英勇牺牲,成为莱芜儿童学习的榜样。在农救会“抗战不忘生产,生产不忘抗战”口号的鼓舞下,广大农民抗战积极性空前高涨,大家努力搞好生产,按规定交纳粮款,有力地保障了部队的后勤供应。1939 年夏成立的妇救会,领导全县妇女运动蓬勃发展,广大妇女们在掩护伤病员、给部队做鞋、磨面、站岗放哨、传送情报、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、教育军属等方面,起了重要作用。她们有的参加部队的后勤工作,有的在被服厂做女工,有的在医院当护士,有的放下针线直接到前线,担任了部队的卫生员、勤务员、文娱员等。参军运动中,母送子、妻送夫的动人场景随处可见。有的母亲勉励儿子说:“抗战不胜利不能回家。”还有的妇女经常给抗战的丈夫和儿女写信,通报家里生活、生产和政府的拥军优属情况,鼓舞亲人在部队安心抗战,杀敌救国。每到年节,妇救会除将千百封的信件向部队转送外,还携带着毛巾、鞋子、土特产等礼品到医院慰问伤病员,到部队驻地慰劳战士。为了鼓励士气,她们还在毛巾和慰问袋上绣上诸如“抗日救国”、“英勇杀敌”等字样。据不完全统计,自1939 年6 月至1940 年2 月,莱芜妇女募集支前的物品有鞋子6700 双,棉衣10,015 套,袜子1740 双,毛巾688条,棉被100 床,还有其它物品一大宗。《大众日报》发表文章赞扬莱芜的妇女们说,“值得我们把妇女运动模范乡这个美名送给她们”。由于连年不断动员参军,在农业战线上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现象。古德范村女共产党员韩淑芳,在其丈夫参加抗战后,模范地参加劳动生产,白天在田间劳动,晚上在家里纺纱织布,获得了“县劳动模范”称号。

    组织起来的莱芜人民除在平时积极拥军支前外,在反“扫荡”的残酷斗争中,他们还想方设法掩护我党政军人员。老百姓把伤病员视为亲人,倍加关照。有时敌人来“扫荡”,群众不顾自家人的生死,千方百计把伤病员转移到安全地带。大批伤病员在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下,伤好病愈,重新返回了战斗岗位。1940 年,日军对驻有八路军伤员300 余人的茶业区刘白杨村进行九一八大“扫荡”。村民得到消息后,便急忙开始转移伤病员。村民刘新章正在山坡上放羊,闻讯后立刻飞跑回家,将寄住在家里的伤员转移到安全地方。当日军迫近村口时,他忽然发现一名女同志还没转移,紧急关头,他不假思索地将她转移到安全地方隐蔽起来。等他返回村里转移自己的家人时,恰巧与进村的日军迎面相遇。敌人用带血的刺刀逼问他八路军伤员的去向,他宁死不屈,最终惨死在敌人的枪口下。像这样的事例,在莱芜是不胜枚举的。为更好地配合反“扫荡”,莱芜人民还主动出击,破坏敌人的运输线。1940 年6 月,莱芜、新泰、蒙阴等据点之敌先后出动数千兵力,对莱芜抗日根据地进行“扫荡”。18 日,为配合八路军某部的行动,莱芜6 个区、240 余村、8 万余民众大举破坏敌人必经之道路、桥梁及其通讯设施。严重破坏境内泰莱、章莱、博莱公路约计150 华里,拆毁大小桥梁21 座,断毁线杆250 余根,切断莱芜之敌与外界联系,为取得反“扫荡”胜利作出了贡献。

    (二)参战杀敌保家卫国

    为早日将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家园,莱芜人民除全民动员、拥军支前外,还积极参军作战、打击敌人:一是踊跃参加八路军四支队等主力正规部队,在正面战场上冲锋陷阵;二是大力组建县大队、区中队等地方武装,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;三是组建规模大、人数多的民兵组织,密切配合主力部队、地方武装,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。

    在党的组织领导下,1938 年初莱芜境内先后举行了莲花山、金蚕寺、大英章、黄庄等抗日武装起义。参加起义的340 余人中,包括农民、青年学生、中小学教员及地主、富农子弟,他们几经转战最终汇聚到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,成为对日作战的主力部队。部队先后进行了鹿鸣山战斗、冶河伏击战(1939 年2月)、苗山战斗(1939 年6 月)、马家庙伏击战(1940 年1月)、三次杨家横战斗(1940 年5 月至1941 年1 月)等大小数十次战斗,在打出军威、杀伤敌伪的同时,极大鼓舞了莱芜人民的斗志。

    1939 年春节过后,四支队在莲花山组建特务大队。为扩充部队实力,莱芜社会各界掀起了一股参军热潮,由林马庄村寨主耿在田组建的400 余人的独立营等地方自发武装也充实到主力部队。在莱芜人民的大力支持下,特务大队实力不断得到扩充,至1939 年5 月已近千人。部队发展壮大后,积极对敌伪顽开展了一系列斗争,先后在龙石岩打击了国民党新泰县长董少羲百余人的县保安大队、在雁岭关袭击了顽军冀淑渭部百余人、在东垛庄村击溃了顽章丘独立营、在莱芜口镇袭击了莱城出动之日伪部队。

    除了几次大规模的和零星的参军外,每年都会适时组织一至二次的集中参军活动。莱芜人民凭借高涨的抗战热忱,做到了全县1000 多个村庄无村不参军、无户不参战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八年抗战中莱芜共有15000 多人参加抗战大军,占全县人口的3%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常庄、文字现、古德范、茶业、腰关一带参军的占总人口的13%以上。莱芜人民的踊跃参军,为主力部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。

    为更好地适应对敌斗争需要,在主力部队的大力扶持下,莱芜的地方武装从无到有、由小到大很快发展起来。1938 年10 月18 日,鲁西一带热血青年组织武装,成立莱芜第一独立营,下辖3 个连。不久,莱芜第二独立营在杓山寺学校成立。翌年2 月,第一、第二独立营合编为泰山特委一大队一中队。1938 年冬,莱芜县第三独立营成立,翌年2 月与四区青年中队合编为四支队一大队第四中队。与此同时,各群众团体也纷纷组织成立了自已的武装。共青团和青救团组织了青年中队,职工救国会组织了职工中队,回民群众组织了回民中队,各村也都成立了基干自卫团和自卫团。1939 年春节前,青年中队配合县独立营,在泰莱公路上的冶河庄,英勇阻击了由泰安到莱芜满载日军的汽车。在这次阻击战中,共青团员刘学贤、青救团员王化栋和魏佑焕等3 人光荣牺牲,给莱芜青年树立了榜样。1939 年春节前后,莱芜二、七、十区青年中队等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在冶河、嘶马河、方下等地多次袭击驻守泰莱公路之敌,打击了敌人,鼓舞了群众。

    1939 年10 月,在四支队后方司令部的统一领导下,经充实后的地方武装改称莱芜县大队。随后,建立和加强了10 个区的区中队及乡分队,并组建了机关警卫队和便衣队。至1940 年8 月,全县地方武装已初具规模,共有县大队195 人,各区中队543 人,乡分队200多人,基干自卫团5917 人,自卫团6.18 万人,游击小组4938 人。20 岁到50 岁左右的男子纷纷拿起土枪、土炮、大刀、长矛,这是莱芜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人民自发的地方武装。他们一方面担负后方勤务,如送信、运输、做向导、抬担架等任务;一方面战斗在第一线,站岗、放哨、盘查行人,镇压嚣张一时的汉奸敌特。

    地方武装的建立和发展,对坚持抗战、创建根据地发挥了支柱作用,使群众性的抗日活动由宣传发动阶段进入了武装斗争的新时期。广大地方武装人员怀着对日本帝国主义无比仇恨的心情,积极投入了对敌斗争的行列。1940 年3 月5 日,八路军某部供给处和四区区公所、区中队,共40 余人驻防澜头村。驻莱城日军及伪军陈三坎部共700 余人在“扫荡”中包围了该村。区干部、区中队队员率先登上围墙迎击敌人。村自卫团及群众300 余人抬出30 多杆土炮架上围墙,对日伪军猛烈开火。战斗从晚上一直打到次日拂晓,日伪军始终未能靠近围墙。在战斗中,哪里有伤亡,自卫团员们就主动地补充上去。敌人始终没有攻破村子,后来狼狈逃走了。同年11 月5 日至10 日,日军2000 余人兵分8 路对莱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“扫荡”。自卫团、游击小组等地方武装日夜袭扰进犯之敌,有力配合主力部队作战。我抗日军民同仇敌忾,经过陈林反攻战、血战马鞍山、奇袭大王庄等大小18 次战斗,毙伤敌伪250 余人,取得了反“扫荡”的最终胜利。《大众日报》以《民主政权领导下,敌人“扫荡”不可怕》为题,详细报道了反“扫荡”中,莱芜人民、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合力抗战的英勇事迹。在整个抗战期间,莱芜地方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共参加战斗500 余次,消灭日伪军7000 余人。在沉重打击侵略者的同时,县、区、村各地方武装亦付出沉重代价,仅被山东省和莱芜县人民政府评为著名革命烈士的莱芜籍战士就有48 人。

    随着武装斗争的深入,莱芜的群众武装也得到了快速发展,逐步由自卫队、游击小组等发展成为民兵组织。民兵们凭借人熟地熟之特长,以就地、小型、分散为主,人自为战、村自为战,声东击西、神出鬼没,灵活运用各种游击战术、战法,到处消耗、疲惫、袭扰、围困敌人,将敌后游击战争空前广泛地开展起来,使军民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,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
    破袭战是民兵反封锁斗争的主要形式。民兵用搞破袭这一拿手戏破坏敌人的公路、电线和其它设施,令敌人头痛不已。1942 年11 月,敌人在口镇据点至大王庄据点间新修了一条公路,派伪军把守护路、修筑炮楼。在朱家庄村南一段修炮楼时,敌人白天修了,民兵夜间就扒掉,敌人再修,民兵再扒,这样一连十几天没让敌人修成。敌人急了眼,就限令民工在一天内修完。这些民工大部分都是民兵,他们眉头一皱、计上心来,随即答应下来。他们把整坯砸开,和稀泥垒坯,急急火火修了起来。天黑后,汉奸队驻进了炮楼。可是到了夜间,炮楼就倒塌了,砸死、砸伤汉奸12 人。人民群众无不拍手叫好,很快就编出了一段顺口溜:“坯砸碎,稀泥安,泥巴和得水一般。斜着垒,歪着安,急急火火快快干。天明才动工,天西就垒完,天黑驻上汉奸把岗站。深夜12 点,轰隆一声炮楼坍,砸死砸伤汉奸12名,整整报销了一个班”。

    空舍清野、反抢粮是民兵反“扫荡”的重要手段。各地民兵在反“扫荡”时,带领群众进行空舍清野,坚持就地斗争,采取各种方式打击敌人的抢掠活动。就是在敌占区的城关三官乡,也村村定誓约,保证不让敌人抢走一粒粮食。在根据地,包括粮食在内的所有物资都被分散隐蔽在山洞或地窖中,即使外边留出一部分粮食也都掺了砂,他们在大粒粮食中掺大砂、在小粒粮食中掺小砂,让敌人吃不得、运不得,干着急,没办法,最后只好一走了事。1942 年6 月,新甫县圣井区李条庄的民兵得到敌人要出动的情报后,立刻发动50 多名群众,将万余斤公粮星夜运出掩藏,到敌人前来抢劫时,颗粒未损。

    地雷战是民兵反“扫荡”的一种重要战法。1942 年10月,在一次反“扫荡”中,莱北茶业区民兵英雄李念林,带领民兵在中茶业村口、道路、河边、桥头埋下了数枚地雷。当日军气势汹汹地从这些地方经过时,踏响了预埋的地雷,炸死炸伤10 多人,敌人被迫撤退。在这以后,李念林带领群众创造了若干种地雷,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。泰山军分区根据李念林的爆破经验,先后举办了7 期地雷爆破训练班,培养了700 余名民兵爆破手。除李念林外,黄庄的“飞行爆炸大王”——左太传,带领民兵爆炸队驰骋在莱芜及其周边地区,纵横数百里,巧摆地雷阵,也创造了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。在抗战时期,莱芜民兵的地雷战大显神威。北有李念林,南有左太传,处处布地雷,令日伪军攻不能进,守不得安,为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。民兵大联防是民兵反“蚕食”斗争的重要形式。莱芜各地的民兵,在基干部队和地方武装的支持下,普遍实行了以中心村为基点的民兵联防。民兵联防,一般是区建立联防中队,几个村建立联防分队,一两个村建立联防小队,一村有事,村村呼应。各地分散的民兵在这一组织形式下联合起来,力量得到空前壮大,在反“蚕食”斗争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用。1941 年2 月,日伪军500 余人企图偷袭茶业区五村联防队。民兵发现敌人后,英勇阻击,顽强战斗,予以沉重打击。民兵、共产党员刘俊林为掩护其他民兵安全转移,在弹尽粮绝时纵身跳崖,壮烈牺牲。刘俊林的牺牲,更加激发了大家的民族仇恨和斗争意志。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战斗,民兵联防队消灭日军约一个连,缴枪60 多支。

    民兵的参战,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,使之结成了生死与共的鱼水情谊。莱芜三县(莱北县、莱东县、新甫县)的民兵总数不下3000 人,这是一支非常可观的武装力量,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。但残酷的斗争中,莱芜民兵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据统计,仅莱城区牺牲在战场上的民兵即达501 人,受伤者有671 人之多。抗战期间,日军的血腥统治给莱芜人民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,严重破坏和干扰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,使莱芜人民陷入了有史以来最深重的灾难中。据统计,抗战期间莱芜人民共计伤亡13030 人,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。但不屈的莱芜人民进行了英勇斗争,使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,成为整个泰山区抗战的中心,为抗战的全面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



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    中共莱芜历史网
    中共莱芜市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    电话:0634-6222597 电子邮箱:dangshi600@sina.com
    办公地址:莱芜市文化北路001号
    备案证编号:鲁ICP备05021671号-3
  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