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  • 首页
  • 机构简介
  • 工作动态
  • 党史研究
  • 党史著作
  • 党史人物
  • 党史大事记
  • 党史遗址
  • 党史期刊
  • 党性教育基地
  • 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> 党史人物


    鹿省三
    发布日期:2016-09-21 浏览次数: 信息来源: 中共莱芜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: 字号:[ ] ?

    鹿省三,原名鹿效曾,曾化名孟哲、秋阳、季芳华、张守仁等。1930年入党,对革命竭尽忠诚。抗战初期,被反动分子杀害,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

    (一)

    1905年3月1日,鹿省三出生于莱芜市莱城区牛泉镇西牛泉村一个中农家庭。鹿省三不满8岁,父亲就把他送进了私塾。但鹿省三对塾师逼迫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非常反感。入塾不久,他就开始“逃学”,父亲无奈,只好将他送入“洋学堂”。

    入校后,鹿省三认真听讲,刻苦钻研,每次考试各科成绩都名列榜首。他特别酷爱语文课,三年级就能写上千字且抒发一定思想感情的文章。他极其喜欢听英雄人物的故事,岳飞、文天祥、武松等,都是他十分敬佩的英雄。他乐于助人,经常约家庭贫困的同学到家中吃饭。他尤为讨厌那些仗势欺人的恶少,每逢遇到富家子弟欺负穷孩子,他总是挺身而出,扶弱抑强,打抱不平。因而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穷家子弟。

    鹿省三幼年时期,正值军阀混战、时局动荡的年代。贪官污吏横征暴敛,土豪劣绅鱼肉乡里,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。1918年春,牛泉小学停办,鹿省三被迫辍学。但是,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学业,在别人的帮助下,他坚持学完小学课程后,又自学了高小的全部课程。

    1928年4月,国民党北伐军攻克济南,推翻了军阀张宗昌,建立了各级地方政权,国民党莱芜县政府也应运而生。不久,县政府举办了小学教员训练班,鹿省三又考入了该训练班。受训期间,他参加了进步师生组织的抵制日货、宣传妇女放足等反帝反封建活动。他还在村里组织青年掀了寺庙里的神像。在训练班里,他还结识了一些对时局颇有见地的老师和同学,通过他们,鹿省三的思想得到了升华,开始为中国的命运前途冥思苦索。

    1929年初,鹿省三从训练班结业,回本村小学任教。他精力充沛,思想开明,教书过程中注重育人。他常带领学生越野游春、登高望远,给他们讲祖国的大好河山、讲帝国主义妄想瓜分中国、讲抵制日货、讲耻辱的二十一条、讲亡国奴的惨痛……他以忧时伤事的情感,结合本村实际,给学生讲解“农夫心内如汤煮,公子王孙把扇摇”、“十指不沾泥,鳞鳞居大厦”等诗句,反复解释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等名句,借以培养少年学子们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。

    虽然身处乡村草舍,但鹿省三却“位卑未敢忘国忧”,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祖国的前途与命运。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,1929年秋,鹿省三考入济南正谊中学。入校后,他主动接近那些思想进步的师生,平生第一次听人谈及共产党的政治主张,以及苏区红军的活动情况。从此,党的伟大形象便深深根植在了他的心目中。在那些进步师生的影响下,鹿省三阅读了高尔基和鲁迅的小说,以及《唯物史观》、《唯物辩证法》、《列宁主义问题》等马列著作。通过读这些书籍,他进一步认识到,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。从此,他就象一团烈火,带着冲天的热情,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革命活动。经过党的进一步教育和培养,鹿省三于1930年初由张子健介绍,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
    (二)

    鹿省三入党不久,即被选为支部成员(该支部由正谊中学和济南乡师两校组成)。他以此为契机,学习更加努力,工作更加积极。他利用和同学闲谈的机会,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政治,以及学校“奴化教育”、为帝国主义效劳的实质。他以强烈的爱国情怀,历数了国民党欺压人民、贪赃枉法的如山罪证,并婉转而巧妙地宣传党的政治主张。1930年3月,学校党组织乘国民党政府实行“民权”之机,先后成立了学生自治会、社会科学研究会等群众性组织。他们以此作掩护,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。

    这年清明节前后,济南多所学校组织师生到马鞍山踏青赏景。鹿省三得知正谊中学也要去观景的消息后,便与程铭汉等同学连夜赶印了大量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罪行的传单,分给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带着。清明节这天,恰巧刮起了大风。同学们爬上悬崖峭壁,将传单顺风势撒出去,传单像雪片一样,满山满峪地随风飘扬,上万群众抢阅传单。散发传单的事件,对国民党山东省政府、省党部产生了很大的震动,他们虽然觉察到正谊中学有共产党员的存在,但却始终没有找到印撒传单的组织者。

    由于鹿省三正义在身,活动频繁,所以向他靠拢的同学越来越多,慢慢引起了敌人对他的注意。反动的学校当局,把他视为“赤化分子”、“危险人物”。党组织为了不使他过早地暴露,出于保护的目的,即让他以家庭经济拮据为由暂时休学,并化名孟哲,到济南一家医院当临时卫生员,以便和学校党组织随时保持联系,继续领导学生运动向纵深发展。不久,医院也对他产生了怀疑,并辞退了他。

    1930年夏,鹿省三回到了老家牛泉村。起先,并未对父亲吐露真情,只是说近来课业多,经常头痛,是老师让他回来休息一段时间的。后来他才慢慢说出实情,并取得了老人的谅解。

    鹿省三在家里白天帮父亲干农活,晚上利用休息时间和乡亲们促膝谈心:谈社会的贫富差异,谈地主老财坐享其成;谈穷人翻身要靠斗争……,借以启发群众的阶级斗争意识。是年秋,他先是鼓动在邻村短工市上出卖劳力的贫苦农民,提高工价,接着又发动本村雇工,有意怠工,迫使地主增加工资。并组织了一群青年人,在地主的地里埋上石头,待其耕地时折断犁铧,借破坏地主的农具为民出气。他还利用与大地主鹿德舆的斗争提高自己的威望。鹿德舆是村里有名的大地主,为了防匪防盗,将自己的宅院修起了高高的围墙。并依仗权势,圈进了一户穷苦邻居的房舍。鹿省三一方面在村里大造鹿德舆欺压良民的舆论,一方面全力支持这一穷苦农户据理斗争,提高房价。鹿德舆无理可讲,只好用另一处房子,并搭配部分土地,与邻居交换。通过这场斗争,鹿省三不但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,而且鼓舞了乡亲们的斗志,使他们明白:只有通过斗争,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。

    1931年初,国民党左派储步程担任了正谊中学校长,因他思想进步,故深得同学们的爱戴。鹿省三得知这一情况后,迫不及待地回到济南,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恢复了学籍。离家之前,父亲苦苦叮嘱他,要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。虽然鹿省三当着父亲的面连连点头应着,但他深知在这暗无天日的社会里,一心读书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。

    在储校长的领导下,正谊中学呈现出了一片良好局面,师生思想活跃,追求民主。但国民党当局对此无法忍受,便在三四月间由省教育厅下令,调走储校长。消息传出,同学们义愤填膺,纷纷在鹿省三等人的带领下,到省教育厅抗议、示威,挽留储校长,最后迫使教育厅收回了成命。事过不久,教育厅还是突然调走了储步程,并随即调来了以杨鹏(任校长)为首的8名国民党右派分子。他们企图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特务侦察,限制学生的社会活动。学校党组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,与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:党团员一律搬出学校分散居住,以躲避敌人的侦察;机动灵活地干扰训育主任用来训话的“朝会”,使之训话不成;扔砖头驱赶偷听学生“集会”的“门外狗”……同学们虽然坚持了一个多月的斗争,但敌人的气焰依然十分嚣张。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,于5月份的一天早晨,全校来了个“总爆发”。同学们包围了校长室,高呼“杨鹏赶快离开正谊中学!”等口号,声势越来越大,杨鹏之流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学校。

    但国民党政府并不甘心失败,又派特务分子吕季智担任正谊中学训育主任,强力推行所谓“党化教育”,贩卖“一个政党”、“一个主义”、“一个领袖”的反共反人民的货色。吕季智既反动又狡猾。他借口防止“不法宣传”,严格审查各科教材,提倡所谓“读书救国”,并历行考试制度,妄想以沉重的课业负担,来束缚学生的思想。吕的倒行逆施,激起了全校学生和部分教师的极大愤慨。在党组织的领导下,鹿省三他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形式,直至举行全校总罢课,把吕季智搞得狼狈不堪,国民党政府只好又将他调走。

    1931年下半年,正谊中学党支部成立。10月,鹿省三担任支部书记。为了扩大党的影响,鹿省三经常带领同学们晚上外出贴标语、撒传单。他们从学校一直贴到省政府门口,经常把传单塞进警察岗楼。有时学校关了门,他们就在火车站候车室里过夜。

    虽说行动是在晚上秘密进行,但危险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。一个初冬之夜,正当鹿省三悄悄地在校园里张贴标语时,突然四五只手电的光束一齐向他射来,在这紧急关头,他迅捷地跃出学校院墙,一口气跑到了大明湖畔。看到敌人紧追不舍,他不顾寒冷跳进湖里躲藏在了芦苇丛中。敌人反复搜索了数遍,始终没有发现他的踪迹,便骂咧咧地扫兴而归。敌人走后,鹿省三从刺骨的湖水里爬上岸来,他挣扎着走到一个同学家中,为保密起见,他隐匿实情,只说是在湖边散步不慎掉下了水。这次,鹿省三虽然没有被敌人抓住,但当局怀疑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他,只是缺乏确凿证据,无法奈何于他罢了。

    九一八事变后,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,白山黑水瞬时沦落在日寇铁蹄之下。有志国人无不义愤填膺,各地学校、社会团体纷纷组织“请愿团”到南京请愿,敦促蒋介石出兵抗日。鹿省三与程铭汉等同学遵照山东省委的指示,在正谊中学积极组织赴南京请愿队伍。虽然遭到了校长徐伯璞的阻挠与压制,但他们以“要做中华好儿男”的强烈爱国热忱,争取到了大多数的同学,终于把请愿队伍组织了起来。鹿省三、程铭汉等人,被选为正谊中学学生请愿团负责人。鹿省三还被推为济南市学生请愿团主席团成员。

    1931年12月5日,当各校学生汇集车站时,车站拒不开车。学生怒不可遏,当即占领了车站,并宣布三条纪律:①绝不退出车站;②设法交涉车辆;③组织演讲队,进行广泛宣传,争取各界支持。当天晚上风雨交加,虽然大家露宿站台,却依然斗志昂扬。韩复榘派手枪旅到车站“维持秩序”,同学们也毫无惧色。市区的学生家长前来探视,各学校校长也来劝学生返校,但仍无一人动摇。同学们以血肉之躯,躺卧在冰冷的铁轨上,切断了南北交通。8日,韩复榘怕事态进一步扩大,便答应了学生南下请愿的要求。同学们群情激昂,高呼着口号,踏上了南下的列车,在蚌埠车站,他们又识破了敌人妄图收买和瓦解学生队伍的阴谋,顺利到达南京,住进了中央大学。12日,他们涌向国民党中央政府请愿。但蒋介石毫无抗战诚意,只是对学生敷衍应付了一番,因而更加激怒了请愿的学生。15日,济南学生在鹿省三等人的带领下,将“请愿团”袖章换成“示威团”袖章,参加了全国学联组织的反对国民党与日本秘密谈判的示威游行。鹿省三被选为全国学联主席团成员。17日,学生游行示威结束后,鹿省三带领同学们回到中央大学,他们脚跟尚未站稳,即听说北平和上海的学生与国民党军警发生了械斗。鹿省三急中生智,打开了中央大学的体育器械库,同学们拿起标枪、铁饼、铅球、哑铃等,冲出学校去和反动军警拼命,以声援北平和上海的学生。不料,秦淮河桥头上的爱国学生已遭到血腥镇压,爆发了震惊中外的“珍珠桥惨案”。

    正当此时,正谊中学校长徐伯璞到达南京。他以慰问为名,行拉拢之实。他刚进学生住所,便被围了个水泄不通。鹿省三代表同学们向他提出了返校的三个条件:①学生来往路费由学校报支;②不能压制学生的爱国行为;③不能以此迫害或开除学生。老奸巨猾的徐伯璞满口答应。18日凌晨,国民党政府以重兵包围了中央大学,勒令学生离开南京。济南学生在武力押解下,于溥口车站乘车返济。

    在请愿学生返济之前,韩复榘即下令学校提前放寒假,并责令所有旅馆、饭店一律不准留学生住宿。学生回济后,因无处落脚,绝大多数都离开请愿队伍返回了家乡。国民党政府和学校当局乘学生力量分散之机,加紧了对学生的瓦解行动。正谊中学校长直接勾结反动军警,对学生进行迫害。鹿省三见徐伯璞不履行诺言,内心无比气愤。

    1932年春,学校开课后,在一次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周会上,鹿省三当着全校师生的面,指着徐伯璞的鼻子,骂他背信弃义,只顾升官发财,不顾国家安危。义愤填膺的学生纷纷站出,将徐伯璞痛骂一顿。由于叛徒告密,学生遭到了镇压。鹿省三被开除学籍,后被列入被通缉名单。

    (三)

    鹿省三虽然被学校开除了学籍,但在党组织的安排下,他依然活跃在济南、莱芜两地。他曾多次去正谊中学黄台分校,出色地完成了党分配的任务。回到莱芜,他到处探听党组织的消息,多次到鹁鸽楼村打听“风声”。后来,通过民主人士亓聘如,终于和莱芜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刘仲莹接上了关系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起到了省委与莱芜特支联络员的作用。1932年六七月间的一个雨日,省委派他给莱芜特支传达口头指示。他从泰安下了火车后,便冒着大雨拼命赶路。到达汶河畔时,河水正在暴涨,岸上的群众劝他不要过河。但重任在肩的鹿省三,还是毫不迟疑地冒着生命危险下了水。他在汹涌的浪涛中时上时下,湍急的水流冲得他身不由己,但他凭着坚强的毅力,与洪水作着殊死的搏斗,最后他抓住了一根垂柳枝,才挣扎着爬上岸。就这样,他把上级的指示及时传达给了莱芜特支书记刘仲莹。

    鹿省三回乡以后,父亲总以为他是“不正干”才被学校开除的,因而处处对他严加控制。他盼望儿子“出人头地、光耀门庭”的愿望,再也不敢想了,而是反复对儿子讲:“还是老实干活吧!”但这哪里是鹿省三心中所想呢?!1932年,中共莱芜县委成立后,鹿省三成为首届县委成员。县委为了迅速发展党组织,给每个党员规定了两项基本任务: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政治,宣传党的政治主张,想尽一切办法,发展党员、建立组织。鹿省三为完成任务,瞒着家人夜间外出活动,往往一宿要跑几十里路,第二天一大早还要下地干活。就这样,他接触了不少知识分子、青年学生和基本群众,通过谈心,启发了他们的阶级觉悟,从中发展10余名党员,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。

    1933年春,鹿省三担任省委巡视员的职务。他经常到博兴、淄川、博山、益都、寿光、昌潍等地检查指导工作。博兴暴动失败后,当地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。他深入工人群众,联系、发展党员,很快恢复和重建了党组织。

    是年秋,中共山东省委连续遭到敌人的破坏,与上级失去了联系。鹿省三为寻找上级党组织赶到北平,住在李阁老胡同一座公寓里。为谨慎起见,同时在大同中学、中国大学、民国大学开辟了3个隐蔽点。他在同学、同乡的帮助下,以电车工人的身份作掩护,四处寻找党的关系。他通过原在正谊中学教书的赵图南找到了党的关系。不久,国民党宪兵第三团开始大肆破坏我党组织。11月,鹿省三在北平动员一部分进步学生,准备辗转上海到苏区去。但到达上海后,因种种原因,他们未能进入苏区。

    由于长期在外活动,鹿省三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。为筹集经费,完成党分配的任务,他费尽心思。开始用“骗”的方式向家里要钱。一次,他要钱说买布做衣服,可是钱拿走后,很长时间没买回布来,当家人问他时,他说还没碰上合适的布。其实,钱早就花光了。二是理直气壮的和家里要,不给就去卖东西。如他去北平之前,向父亲要钱,父亲不理他,他就牵走了一匹骡子。其父无奈,只好叫人带上20块大洋,撵到鲁西河口将骡子换回来。三是和乡里、亲戚借钱。他父亲知道了,就到处一面还账,一面嘱咐不要再借给他钱。后来,这些办法都不奏效了,他就折腾着和父亲分家。分开家后,他一次就将土地卖了一半。为此,乡亲们都喊他“鹿疯子”。后来,他又回家卖地,父亲索性将土地收回去了。

    鹿省三原本手头就很拮据,还要去接济一些在外地隐蔽的党员,所以他自己的生活非常困难。腊月天还穿着单裤子,有时整天饿着肚子。他从北平到上海后,举目无亲,只好沿街乞讨。有时走巷道、串里弄,卖蝈蝈赚几个钱买饭吃。他回家无钱买车票,就偷坐火车,被检票员轰下来,只好徒步行走,鞋子磨破了,就赤着脚走,辗转回到莱芜。

    由于鹿省三长期从事革命活动,其政治身份早已暴露,被敌人视为眼中钉、肉中刺。1934年9月,敌人探知他刚回到家,便立刻派人前去围捕。幸亏他事先得到消息,及时躲到亲戚家,才躲过一劫。1935年10月,中共莱芜县委代理书记刘伯戈叛变后,县委遭到破坏,先后有多名党员被捕入狱,鹿省三也险些落入敌网。一天,“捕共队”开进了牛泉,鹿省三知道后即刻离开了家。不料,出门便在胡同里碰上了“捕共队”,领头的问他:“鹿效曾在家吗?”鹿省三沉着机智地回答:“在家,我这不刚从他家出来!”敌人一窝蜂似地拥进他的家门,折腾了一阵后,一无所获。那个领头的突然意识到胡同里碰见的就是他,便马上出门追赶,但鹿省三早已无影无踪了。

    自1933年以来,由于省委连遭破坏,各地党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。为了领导各地党组织开展活动,1935年冬,济南市委书记赵健民到莱芜,与刘仲莹、鹿省三等人成立了中共山东省工作委员会。由刘仲莹任书记,赵健民任组织部部长,鹿省三任宣传部部长。“省工委”代行省委职责,指导各地开展党的工作。1936年4月,北方局派黎玉任山东省委书记,鹿省三和刘仲莹先后到济南,向黎玉汇报了“省工委”和莱芜县委的工作。6月,鉴于鹿省三的身份已经暴露,不宜继续再在莱芜工作,省委派他到淄博、寿光、益都等地做筹建鲁东工委的工作。为了便于开展工作,省委给他配备了一辆破脚踏车。鹿省三骑着这辆车子,积极在鲁东各地进行活动。由于经费紧张,他也不时回莱芜,设法和家中要点钱。8月初,他回到莱芜后,首先找到以当小学教员为掩护的刘舜卿,共同商讨了如何恢复莱芜党组织的问题,并设法联系到不少失掉关系的党员,有力地配合了莱芜县委的工作。

    (四)

    1937年4月,鹿省三遵照省委的指示,化名季芳华,到昌邑北部做党的联络工作。他设法找到昌邑县委书记张智忠,研究如何恢复党的地下组织,并指导其积极发展民先队员,建立民先组织。

    5月,他又化名张守仁,到博山接收民先队员张敬涛等3人入党,并在6月初主持成立了中共博山特支。时值西安事变爆发不久,全国处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期,鹿省三在大好形势的鼓舞下,工作热情异常高涨。他先后在昌邑、潍县组织了“抗战剧团”、“歌咏队”、“新文字训练班”等抗日群众组织。由于夜以继日地工作、操劳,加之时常躲避敌人追捕,夜宿荒郊、居无定所,鹿省三的臂膀患了麻痹症。虽然他无暇顾及,但在博山特支的一再要求下,他才住进了博山宁康医院。几天后病情稍有好转,他就悄悄出院继续进行工作。

    七七事变爆发后,日寇铁蹄很快踏进了山东,军阀韩复榘不战而逃。为了组织人民武装抗日,山东省委遵照北方局关于共产党员“要脱下长衫,到游击队去”的号召,向全省人民发出号召,准备在全省各地举行抗日武装起义。

    1937年10月底,省委宣传部部长林浩,到博山主持成立了中共鲁东工作委员会(辖临淄、博兴、益都、寿光等10余县),鹿省三任书记,除抓全面工作外,侧重昌邑、潍县一带。11月,鹿省三和省委派来搞民先工作的薛绍庚,带着发动抗日武装的重任来到昌邑、潍县北部。他们先后在潍县北的牟家温庄、昌邑北的瓦城镇等地,连续召开秘密会议,传达中央和省委有关组织发动抗日武装的紧急指示。并组织昌邑、潍县党的骨干力量,具体筹划抗日武装起义。在此基础上,两县县委的负责人分赴各地,采取各种方式,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抗战主张,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丧权辱国的卑鄙行径,以及日寇烧杀抢掠的残暴罪行。号召人民紧急动员起来,抗击日寇侵略,宁死不作亡国奴。

    12月底,鹿省三在潍县北部华疃村召开昌(邑)潍(县)武装起义领导人会议,正式命名昌(邑)潍(县)起义部队为“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第七支队”,王培汉任支队长,鹿省三任政委。潍(县)北起义部队为七支队一大队,昌(邑)北起义部队为七支队二大队。会议决定于翌年1月27日,潍(县)北在蔡家栏子村,昌(邑)北在瓦城镇,同时集结起义。

    1938年1月26日晚,起义人员分别在各自起义地点集结,27日宣告起义成功。两地共约400余人,50余枪。2月中旬,鹿省三率潍(县)北起义部队到达昌(邑)北瓦城镇,与昌(邑)北起义部队汇合。为了部队长远发展,他召集分队长以上干部研究后,当月下旬进驻柳疃。稍作休整即转移肖家营驻防。这一带民间枪支较多,部队在这里有了较大发展。

    3月3日,鹿省三率部队包围李家扶宁村的地主武装,由于轻信地主可以通过谈判交出枪支的许诺,遭到日伪军的袭击,部队损失较重。只有30多人随支队部转移到火道村,其余大部分人员连夜过潍河,撤到潍(县)北去了。

    鹿省三在火道村隐蔽几天后,待情况稍有缓和,便派人到潍(县)北集合失散部队,自己到寿光与八支队联系。鹿省三在八支队驻地——寿光县傅家庄召开鲁东工委会议,他分析了当时的抗战形势:鲁东大部城镇已沦落敌手,敌伪在昌邑、潍县一带增兵布点,七支队迭遭袭击,损失较重;日伪虽未在寿光安设据点常驻,八支队暂时发展比较顺利,但这驻地民间枪支较少,继续扩充武装非常困难。为进一步壮大力量,七、八支队必须协同作战。根据鹿省三的正确分析,工委决定:八支队东进昌邑、潍县,与七支队会师。

    工委的决策,得到了八支队支队长马保三等广大指战员的一致拥护。3月中旬,部队从寿光城东的傅家庄出发,经潍县高里、固堤一带向昌邑北进军。3月26日,在昌邑北瓦城镇与七支队胜利会师,并整编为“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”,鹿省三兼任政委,马保三任指挥。部队共3500余人(七支队1000余人,八支队2500余人),钢枪1200余支。整编后,七、八支队仍保留原建制和番号,分别由张鸿礼、王云生任支队长。

    日寇侵占昌邑县城后,一面拼凑日伪政权,实行法西斯统治;一面纠集兵力,进占昌(邑)北重镇柳疃。他们修工事,挖战壕,抓丁、奸淫掳掠,无恶不作。为了打击敌人,保护人民,扩大我党抗日救国的影响,指挥部决定,拔除柳疃敌据点。

    4月2日拂晓前,七支队一、三两个大队首先发起进攻,但由于对敌情掌握不准确,遭到敌人猛烈的火力阻击,部队伤亡较大,被迫撤出战斗。这次战斗,虽未达到预期目的,但锻练了部队的实战能力,开创了鲁东地区我军进击敌据点的先例,博得了群众的普遍赞扬。

    柳疃战斗之后,工委召开会议,研究部队如何发展的问题。当时,胶东各地尚未被日寇侵占,但国民党政府已基本垮台。工委认为,部队应开进胶东山区,与胶东游击队共同创建抗日根据地。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策。

    4月4日,指挥部在龙池村召开大队以上干部会议,由鹿省三代表工委传达关于部队进驻胶东的意见,但遭到张鸿礼等人的反对。他们主张八支队回寿光,七支队留在昌邑、潍县一带,子弟兵应留守故土,保家卫国。会议期间,张鸿礼还把不应参加会议的亲信金炎找来,让他在会上大肆攻击工委,坚持分裂活动。他们的意见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大多数同志的反对,鹿省三当即决定不再进行讨论,以免延误时机,部队要迅速东进。第二天,部队即进驻潮海、下营一带。为防止张鸿礼将部队拉走,指挥部首先命令七支队全部过潍河,并安排八支队两个大队予以监视。

    大部队过潍河后,留有20多人在昌邑瓦城做地方工作,鹿省三也在其中。4月6日,他召集两县留守人员开会,成立昌(邑)潍(县)七、八支队办事处。

    4月7日上午10时许,金炎气势汹汹地从潮海骑马返回瓦城,在镇公所孙膑庙内找到鹿省三。一见面,便向鹿省三要钱。鹿省三说:“干革命,两个肩膀扛着个头,哪来的钱?”金炎高声大嚷,鹿省三怕影响其他同志,连忙拉他出去,刚走出庙门,凶残的金炎便向鹿省三连开数枪。中弹后的鹿省三倒在了血泊中,不幸遇难,年仅33岁。

    鹿省三惨遭杀害后,部队指战员与地方民众悲愤交加,很快处决了杀人凶手张鸿礼和金炎,并为鹿省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。




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    中共莱芜历史网
    中共莱芜市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    电话:0634-6222597 电子邮箱:dangshi600@sina.com
    办公地址:莱芜市文化北路001号
    备案证编号:鲁ICP备05021671号-3
  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