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和国战旗上的“莱芜红” ——漫话莱芜战役中莱芜人民之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| ||||||||||
| ||||||||||
“莱芜淄博战血红,我军又猎泰山东”;“鲁中霁雪明飞帜,渤海洪波唱大风”(陈毅:《莱芜大捷》)。1947年2月20 日至23日,近两千平方公里的莱芜大地上,风起云涌,炮火连天,数日之内,一场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奇观便尘埃落定,在山东人民特别是莱芜人民的积极参与下,我华东野战军在此一举歼灭国民党部队李仙洲集团5万6千余人,大大消灭了敌方的有生力量,打破了对手的军事部署,巩固了我军后方,为扭转华东乃至全国战局作出了巨大贡献。一战赢得天下名,作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下的一次规模较大、战果辉煌的运动歼灭战范例,莱芜战役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百个著名战例之一,登堂入室,走进军事教科书,从而奠定了她在我国解放战争史上的应有地位。战旗猎猎血染红,莱芜战役中党政军民的英勇参战即无畏无私的牺牲奉献精神,化作一腔腔炽热的鲜血凝结成共和国红色战旗上的“莱芜红,”这种“红”,就是陈毅将军诗中的“战血红”,在新中国的历史词典里,这种“红”有一个普世的名称,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!“莱芜红”就是指在莱芜战役中鲜血凝成铸就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,这是莱芜战役精神的核心价值。凝铸这种精神的主体,首推浴血奋战的前线官兵。我军广大指战员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、英勇奋战不畏强敌敢打敢拼、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,没有他们的冲锋陷阵,一切都是空谈。再就是备战参战英勇支前的党政村民。部队与地方,二者缺一不可,不能偏废。这里我们谈论的侧重点是地方,即莱芜战役中莱芜人民之革命英雄主义精神,没有地方上的这种高度的觉悟和英勇献身行为,没有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大力支持,这种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。一言以蔽之,莱芜战役的胜利,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的胜利,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。因此莱芜战役中莱芜人民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,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,我们应当好好珍惜。 莱芜战役中莱芜人民之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形成,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硕果,体现在莱芜战役战前、战中、战后整个过程。虽时间节点不同,内容形式各异,但内涵本质一致。 先说战前。战火盈门,闻风而动,砸锅卖铁,破家支前,报名参军,英勇参战。当时正值年关期间,乡亲们放弃忙年,投入紧急备战。1947年1月16日,北线国民党军分两路经莱芜南犯,在章莱、博莱公路的莱芜段内,就踏响民兵布下的地雷60余枚,炸死团长、营长各一名,死伤士兵43人、马8匹,使其备受干扰,足见一斑。据资料显示,为了破坏敌人的进犯计划,全县有10万人上阵,抢在蒋军进犯之前,破坏了长达数百里的公路及支线。全县备战支前热情高涨,200多个民兵爆炸队及时完成战时编制,随时开赴战场,6800多人参军,是“鲁中参军运动之冠”。战役打响后,莱芜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现的更为充分。冒着炮火,抬担架,运伤员;推小车,送军需,真可谓村村鼎沸筹粮秣,院院灯火推磨碾。寒冬腊月不长草,拆了自己屋上的干草给解放军喂马,以保障战役进行。为了保证供给,青壮男子不够用,许多妇女毅然担当了运送给养的任务,她们冒着枪林弹雨,向火线运送给养55000余斤,大曼子村妇女邓玉珍,带领村里11个村妇各担50斤给养送到20里以外的战场,令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官兵惊诧不已。在莱芜和庄乡平州村有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事迹,1949年2月19日夜晚,一对青年男女喜结良缘,洞房花烛夜,一支从沂蒙赶来的解放军队伍从平州顶绕道需要向导,两名战士循着灯光敲开了洞房,新郎毅然走出新婚之房,为部队带路上山,天亮后的阻击战取得了胜利,而新郎官却永远没有回来(见翟冬梅文《碧血思》)。 莱芜人民流血流汗英勇参战的事例不胜枚举。战役进行阶段,解放军官兵的殊死搏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辉煌绽放,莱芜人民的拼死靠前助力也具有非凡的价值。这种价值在医治战后创伤的恢复阶段,同样被莱芜人民体现的淋漓尽致。国民党军的侵占、轰炸和胡作非为使许多村庄被毁。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、防止和避免战后瘟疫发生、恢复生产生活的过程中,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仍然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器。他们打扫战场,清理尸体,修复道路,开展自救,战后一个月内,全县就成立变工组4428个,突击春耕土地149058亩。满怀信心地走上了新生活的大道。不仅如此,全县还涌现随军支前民夫16262人,转运粮食335万斤,赶做军鞋近3万双,民夫队满载着莱芜人民的情意,意气风发地踏上了解放全中国的征途,他们的身影再次晃动在炮声隆隆的淮海战役战场上。 莱芜战役中莱芜人民之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纷彩呈现和集中喷发,不是无源之洪,无根之栋。源于共产党组织领导及方针政策在莱芜地区的成功落地,根在对人民军队的衷心拥戴和生死依靠。 莱芜人民在莱芜战役中的革命英雄主义行为,已经刻入历史的丰碑。当时的山东省委机关报,以《莱芜人民坚持斗争经验》等为题,先后载文二十余篇加以报道,党中央毛主席和华野首长皆给予高度评价,各级褒奖、锦旗满天飞,蔚为壮观。但是,在欢庆胜利的时刻,人们往往忽视和缺少问一个“为什么”?为什么莱芜人民的备战支前有条不紊,井然有序,成竹在胸,效果显著,获得巨大成功?为什么莱芜人民一边倒的站在共产党一边,以身相许,不计生死,破家支前,义无反顾?为什么国民党军队而且是名正言顺的政府军不仅不被青睐反遭唾弃,而且还被置之死地而后快?莱芜人民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根源在哪里?答案似乎很清楚,民心呗!国民党失去民心,共产党民心所向。这种说法没有错,但失之于简单。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、“得人心者得天下”,在这些堂而皇之家喻户晓的大道理中,更多和更应该细化深究的是具体的党的性质、宗旨、政策、操守等务实层面上。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,两相权衡,自然分明。据史料记载,莱芜自1928年建立共产党组织,虽然出现过曲折,但组织不断壮大,各级组织和共产党员都是勤勤恳恳,兢兢业业,在莱芜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了近二十个春秋,到战役前夕,莱芜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,生产发展,生活改善,莱芜人民从切身利益上感受到共产党是真正为老百姓谋事的党,再加上共产党员个人操守上廉洁奉公,部队纪律严明秋毫,一心为民等所作所为,使老百姓倍感温暖,军是自家队伍,兵是人民子弟,从党和军队的身上,看到了国家、民族和自身的未来和希望,从而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心和决心。于此相反,国民党政府及其部队同时期在莱芜谈不上什么建树,劣迹斑斑,恶行恶为不乏其例,与共产党及其部队形成鲜明的对比。有比较便有鉴别,他们怎能不被富有正义感的莱芜人民所抛弃?当年一首流行的《劝郎出夫歌》翻身道情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莱芜人民参战的热情与觉悟:“出夫不是为别人,为的是保住咱家土,你想想咱这里,要不是八路军和民主政府,咱哪能翻身睡热铺?你哪能把俺娶?”综上所述,党和人民军队一心为民的宗旨实践,才使得莱芜人民朴实、正直、善良的朴素性格和过好日子的愿景追求得以升华。这便是莱芜战役中莱芜人民产生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力量源泉,舍此,就失去“莱芜红”产生的土壤根基,更不会有“莱芜红”的如此耀眼。 莱芜战役中莱芜人民之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历久弥新,永不褪色,是超越时空的永恒,是催生莱芜产生巨变的原子铀,是改革开放新常态下永续发展的核动力,是莱芜人共同的DNA,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景仰。 莱芜战役是一部血与火的史诗(莱芜党校教授尹墨莲语),是莱芜两千年历史进程的异峰凸起。莱芜人民在战役中迸发出的赴汤蹈火,不怕牺牲,舍家奉献,无畏无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,是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,这一璀璨的“莱芜红”,已经浸透在共和国战旗的经纬里,飞扬在祖国的丽日蓝天下,成为莱芜人文的精神坐标和地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元素,是莱芜历史的永恒骄傲。不管历史的进程如何曲折,这朵“红”永远不会发霉,永远鲜亮如初,光彩照人。总之,她永不过时,无论是过去、当下与未来。从战役结束至今,特别是建国、改革开放和建立地级市以来,莱芜人民继承和发扬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,团结实干,奋发进取,争创一流,在战火洗礼的土地上,谱写了一曲曲新的时代凯歌,一个英姿勃勃的新莱芜已呈现在世人面前。从莱芜蓬勃发展的身影上,我们看到了这种精神作用;从嬴牟才俊拼搏奋斗的丽姿中,我们验证了这种精神元素。但是,战斗正未有穷期,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”(毛泽东诗句)。眼下,莱芜和全国一样,改革进入“深水区”,发展呈现“新常态”,难啃的“骨头”一大堆,转型难,难转型,增速放缓,矛盾凸显,就业、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环境、安全、反腐、贫富悬殊等一系列新老问题纠缠如麻,欲理还乱。关隘似铁如何越,沧海横流安可渡?此时此刻,需要我们重温历史,再擎大旗,继续弘扬莱芜战役中莱芜人民之革命英雄主义精神,正视现实,不畏困苦,抓铁留痕,攻坚克难,去夺取新形势下的莱芜战役的胜利,谱写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新的颂歌,为其增添新的内涵与活力,让共和国战旗上的那朵“莱芜红”更加鲜艳夺目,成为我们心头永远的景仰。为此,全市应成立研究会,加强对莱芜战役精神的理论研究,加大有关新闻宣传和文艺创作的力度,让莱芜战役精神这张红色名片更富魅力,发挥更大的作用;其次,让莱芜战役精神进课堂,加大对全市青少年红色光荣传统的教育,让这一精神基因从小成为莱芜人的DNA;再是在充分发挥莱芜战役纪念馆、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旅游景点的的基础上,在所有莱芜战役著名战斗地点开辟建立纪念场所,树碑立传,宣示精神,供人瞻仰,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,告诉后人,当年这里发生了什么,启示后人,去怎样面对脚下浸透着鲜血的土地,同时也方便群众就近开展微型纪念活动。 一役功成举世惊,战旗飞扬“莱芜红”。横空出世的莱芜战役虽然已经化作历史的烟云,但那战火冶炼出的思想精髓和锻打过的精神锋刃,至今仍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和披荆斩棘的利器。纪念莱芜战役胜利60周年之际,我曾赋诗讴歌这一伟大历史壮举,其诗与此文题意契合,特拿来作结。 ? 嬴牟飘飘雪满天,父老乡亲正忙年。 忽闻蒋匪进攻急,军民团结斗敌顽。 陈粟率部赴戎机,昼夜兼程沂蒙山。 千里奔袭未下鞍,运筹石湾茅舍间。 战火盈门不惧险,十万民夫保家园。 村村鼎沸筹粮秣,户户灯火推磨碾。 破家支前壮志烈,送郎参军情意绵。 青石关下设伏兵,锦阳要塞战雄关。 激战火吞吐丝口,厮杀声撼安乐山。 数日灭敌六七万,华东战局从此翻。 陈帅吟诗抒豪气,领袖拟电贺非凡。 石头城中敌惊呼,解放区里笑声喧。 一役赢得天下名,红色莱芜战旗妍。 | |||||||||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 ||||||||||
中共莱芜市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
电话:0634-6222597 电子邮箱:dangshi600@sina.com
办公地址:莱芜市文化北路001号
备案证编号:鲁ICP备05021671号-3